我是h1

 

地址: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5栋D座1302室
客服电话:
4008400488
邮箱: bd@rainxn.com

墨客星球

友情链接

© 2019 深圳雨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粤ICP备1712320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深圳

联系我们

最新文章

华为发布全新超高端品牌“非凡大师” ,刘德华担任品牌大使;OpenAI将在ChatGPT推出新的语音和图像功能
华为发布全新超高端品牌“非凡大师”
中兴通讯副总裁王欣晖:一个半月后会看到关于“3GPP”和6G的好消息;OpenAI宣布公开招募“红队”网络成员
中兴通讯副总裁王欣晖:一个半月后会看到关于“3GPP”和6G的好消息;OpenAI宣布公开招募“红队”网络成员
微软的首席产品官或跳槽亚马逊;波兰一公司聘请人工智能CEO: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决策无偏见
微软的首席产品官或跳槽亚马逊;波兰一公司聘请人工智能CEO: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决策无偏见
华为和小米宣布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iPhone 15 Pro可拍摄空间视频
华为和小米宣布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iPhone
腾讯加入千模大战!微信已上线“腾讯混元助手”小程序;微软扩大和阿联酋G42集团合作关系
腾讯加入千模大战!微信已上线“腾讯混元助手”小程序;微软扩大和阿联酋G42集团合作关系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GPT-5 正在秘密训练中;百度智能云发布11款面向企业通用场景的AI原生应用
DeepMind

小库科技何宛余:如何用AI解决建筑师的“噩梦”

墨客星球
2019年2月21日
浏览量
【摘要】:
如何用AI为建筑行业赋能,为建筑师排忧解难?近日,墨客星球将邀请小库科技创始人兼CEO『何宛余』女士,与我们一起分享。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师成了备受人们青睐的高收入职业。但在光鲜的背后,建筑设计师们也有着他们的烦恼:由于客户需求变化反复无常,导致设计的前期工作非常低效,每次变化都要对项目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和验算,徒增大量重复性工作,因此这个阶段也被许多建筑师视为“噩梦”。但若是能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这个问题或许终于能得到解决。

如何用AI为建筑行业赋能,为建筑师排忧解难?近日,墨客星球将邀请小库科技创始人兼CEO『何宛余』女士,与我们一起分享。

据了解,小库科技是全球首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的科技公司。主要产品“人工智能建筑师小库”是第一款在实际设计层面应用了人工智能的AI设计云平台,赋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实现建筑行业智能化升级。

——最初您是怎么想到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行业的,可以介绍一下你们的创业经历吗?

何宛余:其实我们最初并不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很火热才选择创业。创业之前我们就已经积累了近10年的经验,大概是2007年,我和公司的另外一个联合创始人杨小荻就已经开始研究建筑和计算机的跨界方向,当时我们还在荷兰贝尔拉格学院(Berlage Institute)读硕士。毕业以后我们发现,这个研究方向在真正的实践中应用还很少,所以2009年的时候,我们开始探索怎么将建筑和计算机跨界结合,这是我们的开端。

大概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技术做了一个半自动化建筑设计软件,后来我们以30万美金把它卖给了一个韩国开发商,这个软件的功能是可以在一个固定的地块上实现自动设计,而且这个设计是千变万化的,使用者只需要填入一些数据就能得到这些设计。但是这种做法也有一个“天花板”,那就是很难做出和人相似的结果,它还是需要有人的参与,所以只能算是半自动化。

2011年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一个国际招标竞赛,地点是深圳湾生态科技城。当时这个项目是在全球公开招标,100万方的建筑设计量,要在三个星期完成概念设计,包括住宅、商业办公等,是一个非常综合、大型的软件产业片区。我们看到这个项目以后很兴奋,因为它有100万的竞赛奖金。那时候我还在鹿特丹,我的合伙人杨小荻在纽约,我们跨时区作战,用了2周时间改代码,把原来的系统优化升级,然后用它完成了设计,最后成功中标。因为这件事,我们又回到了深圳。

当深圳湾生态科技城的第二标段建成以后,我们就开始了进一步的研发。但那时候的研发还没有成体系,还是一种以建筑为基础,计算机为辅的方式。直到2016年,在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之后,发现当时正在兴起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很优质的模型,很适合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所以在2016年上半年尝试成功以后,下半年我们就正式成立了公司。

——从资料的介绍来看,小库的设计云平台有帮助设计师进行基地评估、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前期工作的功能,目的是帮助设计师“避免重复性的劳动”,这个“重复性的劳动”具体是指什么?小库又是如何帮忙解决的呢?

何宛余:虽然建筑设计或者建筑师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里面有很多脏活累活,也就是“重复性的劳动”。比如我们现在关注的设计前期,它需要不断修正、验算、排布等等,包括各种各样非创意性的工作,占了建筑师80%以上的时间。所以我们一开始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去解决这些建筑师不愿意去做的、不那么有创意性的工作,这也是现在小库平台正在做的。

现在我们的平台主要是通过三个板块来帮助建筑师实现智能化的输出。过去建筑师做一个项目的时候,都要拿一个CAD绘图软件一笔一画地绘制项目的可能性。一旦错了,就要反复去修改、调整,然后还要导入一个软件里去验算每一版方案所代表的的经济指标是否合规,这些都是非常繁复的工作。

但在我们的平台上,建筑师就能很简单地完成这些工作。首先在线圈出地块,或者由用户上传地块,然后在上面输入需求,比如目标、容积率、密度、限高等等技术数据,然后用户就能得到一些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人只需要做决策,去判断小库给出的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符合,就可以点赞、保存、下载这个方案。

关于下载,我们也有很多格式,用户可以下载传统CAD文件格式,二维的图形;也可以下载三维的模型文件,再进一步的编辑修改;也可以下载Excel。小库平台的数据跟整个模型和方案是同步的,而且非常精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输出格式,比如PPT格式。原来一般都是由人来做PPT,要排版,要填数据,还要制作里面的图,至少要花两天时间。但小库平台会在方案完成以后,自动导出一个PPT,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在小库之前,建筑设计师们也有其他工具帮助他们完成设计工作,比如CAD绘图软件、BIM技术、草图大师等,小库科技与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何宛余:CAD其实就是一个二维的绘图软件,BIM和草图则是三维的建模软件,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它们就像古代建筑师用的尺规一样,只不过现在尺规变成了鼠标键盘。

其实在计算机里画一条线,比用尺规画线更复杂。比如在CAD里面,建筑之要输入一个LINE的命令,再输入线段的长度,又要再给线一个方向,是这样一种电子绘图方式。总而言之,它们都是非常复杂而且机器化的软件。只不过因为它们都是数字化的方式,把建筑师原本手动绘制的图纸放到了计算机存储上,所以80年代以后风行全球,成为了行业里统一的通用格式。

小库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小库不仅是一个工具,而是更像一个助手。用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说CAD像厨师的菜刀和铲子,那小库就像是帮厨师打杂的助手。

——2017年小库曾经提出过“罗塞塔计划”,即通过深度学习的方式去分析建筑师的特定设计方案和风格,然后再去生成模型。目的是为了让原来只能在单一项目上呈现的风格,也能在今后的项目中呈现。现在这个计划是否已经完全实现了呢?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

何宛余:“罗塞塔计划”确实是我们2017年推出的一个深度学习的方式,但因为它是一种定制性的服务和合作模式,所以我们并没有大规模地推广。

不过小库科技与万科就进行过罗塞塔项目的合作,我们已经从万科曾经的一些设计风格、设计逻辑上,完成了一个能够适用万科的算法模型,并且已经交给他们了。

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非常好的。现在他们公司常用的设计逻辑和设计风格,已经不需要再一个个地传达给各部门的人了。因为他们都可以通过小库平台进行实时的调用,而生成出来的结果也符合他们的需求,所以不管是设计部、营销口、或是投资部,都可以通过小库平台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因此小库平台是真的可以帮助公司实现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

——目前小库似乎主要是做平台,但其实你们团队本身也有建筑设计师背景,以后小库是否也会直接提供建筑设计业务呢?

何宛余:我们的团队确实有建筑设计师背景,包括我们现在的未来建筑实验室,里面大部分人都有建筑师背景,都会去研究一些跟建筑和城市相关的东西。但是,小库科技并没有做建筑设计业务,我们做一个平台,是希望可以为行业提供赋能,为不同的建筑或者相关行业的用户,包括设计师、设计院还有开发商等,给他们进行一个应用。

以前也有用户问过我们,能不能由我们直接去做项目。我们确实可以直接去做,但我们不会自己去做,而是会去请我们的合作伙伴用我们的平台来做,这其实也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

——作为一家新兴公司,难免会遇到激烈的竞争和打压,目前小库科技是否有遇到这方面的情况?在国际上也有Autodesk这样同样是为建筑师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今后是否会给小库科技带来竞争压力?

何宛余:我们可能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关于人工智能建筑应用这个领域还比较新,所以并没有遇到竞争和打压。其实现在中国乃至全球都还只是刚刚开始进入智能化时代,我们团队也有关注到,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出现同样的公司,也没有同样的产品,可以去帮助建筑师和建筑行业的其他同仁。而且我们也有自己的技术以及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壁垒,所以竞争压力还好。

——小库平台所使用的技术门槛高吗?行业壁垒够不够强?当小库做大做强后,很可能会出现跟风者,到时候市场竞争可能更激烈,小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何宛余:门槛还是挺高的,因为我们是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去做前面的探路、踩坑,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这个过程我觉得就已经是一个很深的壁垒。另一个壁垒就是我们的行业资源以及我们的用户,这部分是后来的人很难复制的。其实在我们发布了内测版以后,就有一些朋友也想做这个,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完全做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件事还是有一个时间窗口在,我们也在趁这个时间窗口越走越远。

另外,我觉得有竞争也很正常,但我们之所以自信,不仅是源于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壁垒,更重要的是我们团队知道要怎么创新,我们知道要怎么从无到有去实现一个东西,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基因。与我们的同行或者竞争者相比,他们只能去复制我们做过的东西,但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创新,他们是无法知道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创新才能保持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

——小库的平台已经在2018年7月正式上线,那么现在它的普及度和用户规模怎么样呢?商业模式又是什么样的?可以透露一下吗?

何宛余:从上线开始到现在,用户量早就已经突破了万级。关于商业模式,现阶段我们还是以账号年费的方式来收费。当然,我们也有周年精华版,或者叫个人版,是按月的方式来收费。

不过这种商业模式只是我们切入市场的第一步,因为我们希望以比较简洁,能让用户易懂,且比较合理的价格,来让大家先用我们的产品。当这个模式实现了以后,我们有了更大的用户基数的时候,我们还会有更多动作呈现出现。

——目前小库的融资情况如何,资本寒冬是否也对你们造成了影响?

何宛余:其实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逐渐感觉到,资本对我们反而比之前更热切了。原来讲到做AI+SAAS、做垂直2B的时候,资本方都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转向了,资本方都开始关注垂直领域里的企业服务,特别是AI+SAAS模式。然后在建筑这个庞大的领域里面,目前能落地的只有我们,所以资本方在看到这个赛道的时候,都会主动来找我们沟通。因此对我们来说,资本寒冬过得其实还算好,我们现在也在进行新一轮的融资。

——2019年小库科技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呢?

何宛余:2019年我们会上线一个新版本,原先的版本能做到的只有整个建筑设计前20%的阶段,但今年的新版本可以做到30%的阶段。新版本会给建筑行业里的更多用户带来更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也非常兴奋,并且准备好了要去做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在商业模式上也会有一些提升。所以2019年对小库科技来说,会是一个不断成长,而且是逆风成长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