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AI 正站在热议的风口,似乎不谈 AI ,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今年,区块链异军突起,迅速窜入公众视野,成为时下最受关注的话题,同样的,仿佛不谈区块链,就势必会被时代抛弃。
AI 提高生产力水平,区块链变革生产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括。相信很多人都好奇,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强强联合,具体能为行业带来怎样新的变革?
近日,在中欧众创平台主办、雨本智库协办的中欧“创未来”区块链论坛上,我们遇见了一家名叫 Nebula AI 的区块链+AI创业企业,会后我们对 Nebula AI 创始人曹滔韬进行了采访,或许能从NebulaAI看见区块链+AI的未来。
用区块链破除AI行业的算力瓶颈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与火爆,人工智能技术这几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图像处理领域,已经形成了旷视、商汤、依图、云从计算机视觉四小龙。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势头正猛,但在曹滔韬看来,算力不足仍然是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曹滔韬介绍,目前很多人工智能创业企业都会购买一定数量的GPU,用来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例如,商汤科技在2017年4月宣布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自建深度学习超算中心。
AI行业对算力的迫切需求,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在另一方面,曹滔韬却发现,市面上其实也还有非常多的算力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很多设备并不是7*24小时连续运转的。”因此,曹滔韬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创立了 Nebula AI ,旨在用共享算力的方法破解AI行业的算力问题。
共享闲置算力在业界已有多年的历史,早在1984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便提出了利用连入因特网的成千上万台计算机的闲置计算能力,协助搜寻地外文明的计划,开发人员甚至还专门开发了一款名叫“波音克”、用于共享计算机闲置算力的屏幕保护程序,该屏保程序发布后不久,就有超过300万的志愿者下载并参加了该计划。
但是,为什么共享算力没有大规模普及呢?
曹滔韬认为,“波音克”以及其它类似的算力共享应用只能给到用户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积分或等级,没有切实的经济利益,便无法持续激励、吸引用户共享他们的闲置算力资源。“用户可能随时取消共享。”
“波音克”V3.07经典截图-来源于网络
因此,曹滔韬在 Nebula AI 中加入了区块链元素,希望用 token 机制激励用户持续共享他们的闲置算力,从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当然,对于企业而言,算力的获取其实还有一条路,那便是租用云服务商的云端服务器。对此,曹滔韬表示,云计算注重的是效率,而 Nebula AI 注重的是成本。曹滔韬认为 Nebula AI 聚集社会闲散算力,将大幅度降低 AI 企业在算力方面的开支。
花香自有蝶飞来
除了能够破除AI行业的算力瓶颈,令曹滔韬感到意外的是,Nebula AI 在无意中还解决了区块链矿工的生存问题。
目前区块链技术依然在大量使用POW(工作量证明,需要挖矿)共识机制,而该共识机制的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与算力进行哈希计算,造成了能源上的巨大消耗。Nebula AI 白皮书中引用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比特币挖矿今年消耗的电量已经超过 159 个国家的年均耗电量;Digiconomist 更是估计比特币挖矿每年消耗约 30.14 TWh 电量,远高于爱尔兰 25 TWh 的年均耗电量;荷兰银行 ING 甚至发文表示一次比特币交易消耗的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一整月的用电量。
另外,由于POW共识机制的结构原因,采用POW共识机制的区块链项目在高并发方面其实都有着先天的不足。
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目前行业内正在掀起一场去POW机制的运动。“比如目前市场热度第二的以太坊便在计划采用POS(权益证明,无需挖矿)机制取代POW机制。”曹滔韬认为,一旦以太坊POS机制上线,矿工们可能面临无矿可挖的尴尬境遇,届时,矿工或许只能去挖分叉链,但目前以太坊分叉链的币值要远远低于以太坊,因此,矿工去挖分叉链可能也赚不到钱。
以太坊与以太经典行情对比(7月17日下午)
“另外,比POS化更严重的,区块链算法的改变甚至可能导致矿机直接报废,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门罗币。”据了解,今年年初,比特大陆研发的门罗币矿机Antminer X3在海外开始发售,但门罗币创始人 Riccardo Spagni 却随之宣布门罗币要改POW算法,这意味着矿主们购买的X3矿机立马就变成了一堆废铁。
因此,“矿机头上一直高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当行业不需要挖矿或者区块链算法改变之后,那些为挖矿而生的矿机就需要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了。”曹滔韬高兴地表示,Nebula AI 就是这些挖矿设备的出路。
“他们之前是挖矿的算力工具,现在是AI计算的算力工具。”曹滔韬表示,在Nebula AI 上,这些矿机只有一小部分算力会用于记账,而更多的算力则会用来做更有价值的AI计算,而AI计算也能够获得相应的 token 奖励。
关于矿机与NebulaAI的兼容性问题,曹滔韬表示矿机的“非标”属性也是这个领域的创业难点之一,不过即便如此,以太坊矿机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运行NebulaAI了。
未来,公链将百花齐放
关于未来行业是否只会剩下一条基础公链的问题,曹滔韬以互联网举例表示未来区块链将呈现百花起放的态势。
“就像都是网购,但行业却并没有出现一家垄断的情况,有了淘宝,但也还有京东、拼多多、美团等站点。同样的,公链也一样,未来,每个行业可能只会存在一个大的主链,但在这个大行业下的细分行业内,可能还会细分出小的公链来。主链与子链在功能上可能不同,但也可能完全一致。”曹滔韬认为,只要这条公链能够为客户带来实质价值,只要有足够的用户使用这条公链,那这条公链便有存在的必要。
另外,曹滔韬认为区块链技术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商业结构,“现在的竞争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未来,每一条链都承载了一整个行业,未来行业的竞争将不再以公司的名义进行,而是以链。”
显然,曹滔韬也希望 Nebula AI 能够抓住公链这张通往未来的机票。为此,NebulaAI正在以双管齐下的策略开发属于自己的底层公链。
“第一条链是在以太坊的基础上开发的,修改了以太坊的部分代码,使其更适应人工智能的计算需要,比如增加了对CNN、RNN等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的支持等;而第二条链将采用分片的技术,将在行业分片技术成熟之后完成开发并上线。”曹滔韬如此介绍。
当然,曹滔韬执意开发自己的公链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些有自己行业特色的行业都是需要有自己的公链,因为如果没有,那你就可能无法或者无法高效地实现自己想要的功能。”显然,AI便是曹滔韬认为的有自己行业特色的行业。
最后,提一下,NebulaAI目前有员工约25人,其中约20人负责技术, 5人负责市场,而且已经在北京部分基因企业实现了技术落地。
而关于企业的盈利模式,曹滔韬表示:“最主要的,未来可以为其它企业进行收费的上链咨询服务,而另一方面,前期持有的token也是一项收入,但这只能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