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h1

 

地址: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5栋D座1302室
客服电话:
4008400488
邮箱: bd@rainxn.com

墨客星球

友情链接

© 2019 深圳雨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粤ICP备1712320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深圳

联系我们

最新文章

新一代国产CPU龙芯3A6000发布:四核2.5GHz,对标英特尔10代酷睿
新一代国产CPU龙芯3A6000发布:四核2.5GHz,对标英特尔10代酷睿
LeCun:超级AI不会主宰人类,但人工智能必须开源!;知情人士称:长安并非唯一一家入股华为新平台的车企
LeCun:超级AI不会主宰人类,但人工智能必须开源!;知情人士称:长安并非唯一一家入股华为新平台的车企
小雪节气
小雪节气
2023年11月22日
美国禁令芯片出口;严重停机!ChatGPT崩溃近2小时
美国禁令芯片出口;严重停机!ChatGPT崩溃近2小时
首款国产5G基站核心芯片上架淘宝;ChatGPT 真实参数只有 200 亿
首款国产5G基站核心芯片上架淘宝;ChatGPT
雷军称小米14越级对标iPhone15Pro; 四维图新董事长辞职
雷军称小米14越级对标iPhone15Pro;

想要超越钢铁侠的最强助手?这家企业是在幻想还是在梦想

人工智能
量天
2018年12月27日
浏览量
【摘要】:
区块链与AI是近年来创投圈里最火热的两个行业,吸引了许多投资人的注意

区块链与AI是近年来创投圈里最火热的两个行业,吸引了许多投资人的注意。但是,一家专门服务于区块链的AI产品,你有听说过吗?

「Jarvis+」就是这样一款AI项目产品,它的名字来源于漫威电影《钢铁侠》中的人工智能管家贾维斯(Jarvis),但Jarvis+却是前者的升级版,从一对一对话升级到了一对多对话,而且它的主体用户群定位也很特殊,是各大「区块链」项目社群。

12月14日,墨客星球采访到了Jarvis+团队的负责人之一吴骞。当AI遇到区块链,到底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吴骞给出了他的答案。

想要超越钢铁侠的最强助手?

——当初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项目,可以介绍一下你们的创业经历吗?

 

吴骞:我是从2006年开始做基于传统互联网的游戏,应该可以算是第一波经典互联网创业者。然后在2010年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做了IOS的游戏开发,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比较早的一个蓝海的机会,公司做的也不错。但当时我们的想象力还是不够大,没有想到移动互联网会发展的那么大。

到了2017年的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或者说移动互联网创业的窗口基本已经关掉了。但凡是你能想到的垂直应用,都有很多公司在做,已经是一个比较饱和的阶段了。壁垒效应、头部效应非常强,流量贵到你所有的业务几乎无法生存,只有极少数头部公司还拥有自由流量,所以我觉得变革的时候到了。

那么除了移动互联网,后面会是怎样的业务场景呢?当时我们觉得从经典的PC互联网,到以触屏为基础的移动设备互联网,其实是一个人机交互的变革,今后很有可能会是一个基于自然语言,基于会打字、会说话就能和智能设备交互的时代,所以这个领域一定会很有前景。因此我们初期的想法就是基于AI的自然语言交互来做一些业务场景。

我们最开始想到的是做「交易」。当时很多人反对,因为觉得在智能设备上用自然语言做「交易」,不太符合用户习惯,但我们觉得用户习惯是可以被引导的。在经过了很长的讨论之后,我们团队认为「交易」肯定是要建立在很多基础上才能成立。比如电商,它能建立起支付体系和物流体系,首先是因为它有强大的信息流。于是这时候,我们想到了区块链。

一个区块链项目的ICO众筹可能只需要5秒钟就能募到200万美金或者300万美金的token,这个社群里千千万万的人就是投资人,它的收入来源就在这里面,社群里本身还有布道者、志愿者、信仰者。所以两个不同的区块链ICO项目,它们的价值区别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两个社群受众影响力的区别,这非常适合我们的初衷。

想要超越钢铁侠的最强助手?

——现在许多互联网平台都有人工智能对话服务,Jarvis+与它们有什么区别?

 

吴骞:确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Siri、小冰、小娜,还有一些即时通讯、传统电话里的智能客服机器人,这些都能进行人工智能对话。但是,Jarvis+和这些传统机器人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区别。

第一个,是业务场景的区别,或者说根基的区别。之前的人工智能对话,都是基于一对一的聊天环境。比如你在电商平台买的衣服尺寸不对,你去找客服机器人反应问题,你们之间的对话是没有其他人参与的。企业只是把人工智能对话用于处理售前售后的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而不是收入的来源。

Jarvis+的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则是以群聊为基础的服务,主要是面向类似QQ群、微信群、脸书话题等类型的多人对话的群聊、一对多的业务场景。比如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电商,或者一些小众的圈子文化,它们核心的收入都来源于群聊基础,而Jarvis+就是立足于这样的社群经济上。Jarvis+会为一些社群找来最适合它们的用户,也就是「群引流」;或者围绕一些话题,增加群的讨论和活跃度;又或者有些区块链社群的token跌的很厉害,管理员不方便说,但是你越不说群众的负面情绪就越大,这时Jarvis+就会根据一些负面评论,出来引导话题。所以我们的Jarvis+很多功能都是基于多人对话去活跃社群,让所有的用户与社群的关系和纽带更富有多样性的服务。

第二个是技术区别。其实传统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已经不是什么很新潮的技术了。这类人工智能有两个核心技术——规则引擎和工作流。规则引擎就是问你一大堆问题,比如你买机票,预定机票请按1,改签请按2。工作流就是完全按照流程走,第一步怎么样,第二步怎么样。

Jarvis+也有一点规则引擎,但核心是基于短文本分析进行深度学习,是偏训练的回复。你问传统人工智能明天天气如何,它会把具体的天气预报告诉你。可如果你问它明天需不需要带伞,它就反应不过来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意图识别和反馈,传统人工智能无法做到,但Jarvis+可以。

——现在区块链还是在起步期,为什么一定要把Jarvis+的服务范围定在区块链领域,而不是其他已经稳定的商业领域,比如一些电商或者导购社群?

 

吴骞:其实Jarvis+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领域的社群经济服务,只不过是因为目前区块链最能体现「社群经济」的价值,所以我们先做了区块链领域的服务。区块链有很多项目不是一开始就有具体的产品,它是有解决方案,但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实现,这非常符合「社群经济」的两个特点。

第一是它会把一群兴趣相投,有共同价值观的人聚在一起;第二是有时间上的交互,在时间交互的过程中,社群的联系会加深,还会产生出价值的反馈。这样的业务场景与社群经济非常吻合,所以我们帮助区块链行业的项目,去服务好社群的用户,这就是我们的价值。 

想要超越钢铁侠的最强助手?

——从客户体验上来说,你觉得人工智能的对话服务可以胜过人类吗?比如我们在旅游平台或者电商平台想要咨询问题时,人工智能给的都是样板化模式化的答案,根本不够灵活。你觉得Jarvis+的服务能胜过人类提供的服务吗?

 

吴骞:这就是我刚才说的Jarvis+与传统人工智能的不同。传统人工智能和核心是规则引擎,如果它的规则引擎里有你想问的事,它就回复你一个很模板化的答案。如果没有,那就根本回答不了你的问题。这就是规则引擎的局限,所以如果想拿规则引擎来做很智能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至于Jarvis+的服务能否胜过人类服务,其实人工智能只能帮人类做一些扩展的外延,如果连人类都做不到,那人工智能肯定也做不到。假如一个人工智能可以做到一些比较灵活,比较生动,感觉很像人的事情,那肯定是因为它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想到了解决方案。

——目前Jarvis+的用户定位是区块链社群,然而现在区块链行业正在遭遇寒冬,这场寒冬对你们的项目有影响吗?

 

吴骞:毕竟身在这个行业,肯定还是有影响的。所以现在我们也在扩展非区块链行业社群经济的应用场景、潜在用户和服务的外延。

——这个项目的具体盈利模式,你们是如何设想的?

 

吴骞:其实我们之前的商业模式和现在的商业模式稍有不同,之前我们是服务于整个区块链的项目和投资机构,我们需要这些机构使用我们的token,形成训练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和收益的闭环,所以当时我们的对话机器人都是为这些机构「量身定制」的。

但是今年下半年,整个区块链行业受到了很明显的寒冬的袭扰,所以我们也在思考,我们社群经济的整个模型和闭环能不能为其他行业服务?

其实舆论影响、社群服务,在很多行业都有,只不过以前都是人来做,现在我们换成对话机器人以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模式来做。我们的对话机器人可以为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公司,比较小微的传统行业服务。它不需要太大的语料,不需要量身定做,流程基本上也是通过社群产生的收入维持,由用户对社群的认知、情感纽带的深入,来决定社群收入的多寡。

所以我们后面会以「免费模式」,或者说很多功能在一些限定条件下都是免费的这样的形式,去为社群服务。等这些社群逐渐成长,收入达到一定的规模,或者信息量超过某种程度,我们才会收费。只要帮助这些社群成功,我们就成功了。

然后除了定制化的区块链服务,我们还会在一些其他行业,比如网红、电商、微商,还有一些流量明星,提供「变现」和「引流」的服务。

最重要的是,这个模式除了极少数功能基本都是「免费」的,所以很多不懂AI对话机器人、或者不懂社群经济的人也能使用。因此我们也希望会有海量的小V用起来,这样也能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石。

想要超越钢铁侠的最强助手?

Jarvis+总体的架构

 

——对于现在的人工智能行业,你有什么建议或期望?

 

吴骞:我个人觉得,AI行业和区块链是一样,有很多浮躁,很多误区,甚至还有一些项目说得跟科幻小说一样。但其实AI远远没有达到科幻小说想象的那么厉害,所以我希望这个行业可以更务实一点。像是微软把很多AI的能力封装成认知服务,让普通的人也能感受到。又比如面部识别,情绪识别,又或是像谷歌把很多基础的AI组件开元出来,做了很多标准化的上层应用,让很多普通的开发者也可以进入AI开发领域。只有这样的基础工作,我觉得才是对整个行业有价值的。

其次是要出现有广大群众基础的应用项目,可能现在这样的项目还很少。如果AI行业要进入爆发期和成熟期,需要的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应用突破。技术突破只能算是一个前置条件,之后在应用上的突破,才能有一个商业上的爆发。有一些普众的项目落地,让普通人也能使用的产品,AI行业才会迎来春天。

我认为,听见的不如看见的,看见的不如自己用起来的,用起来的不如用完了能再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独立思考的。哪怕你思考的深度不一定有多全面,但那是你自己感受到的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